中文版 English
用 户 名: 密  码:
廖益新、李刚、周刚志:《现代财税法学要论》摘要与前言
本文来源:厦门大学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中心
  前  言
  
  财政税收活动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二次分配”,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实现人民福祉及促进社会公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在人类历史上,围绕财税问题而展开的各种斗争,一直就是型构各国宏观政治制度史与社会经济史的主要素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以财税法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财税法学,它不仅是现代法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分支学科,而且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的法律精神最为集中、最为鲜明的体现。进而言之,财税法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法学学科,它既是人类几千年治国理性与智慧的精华所在,又体现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独特的财政税收思想与社会价值取向。
  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财政收入的急剧增长。但是,为了应对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极度膨胀。在这种形势之下,巨额外汇储备与巨额债务并存,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共生,成为现今时代我国的独特处境。近几年来,围绕财税改革措施的得失、改革方向的调整引发了广泛争议,其争论的核心与实质都已经深刻地牵涉到我国财税法制的改革与完善问题。就财税法学本身而言,财税法学者对财税法制的深入研讨,对财税法学现代转型的孜孜探究,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正因为如此,财税法学得以成为一门既富有开放性又极具法学特色的法学学科:说它富有“开放性”,是因为财税法学所研究的问题牵涉众广,需要汲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所用,而其研究的内容往往因为涉及国家重大制度的存废而极具政治实践价值,容不得财税法学者在“象牙塔”里“自说自话”;说它具有“法学特色”,是因为财税法学毕竟属于法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始终不能脱离法学学科的本色——对法律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宪法与法律权威的尊重、对财税法规范的考量,特别是对相对成熟的私法原理与制度的借鉴,都是财税法学始终不变的学科品格,这也保证了财税法学在汲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保持特立独行的科学精神。
  撰写本书的动机首先是源于三位作者一直以来对我国财税法学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作为财税法学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使命感。廖益新教授长期从事税法学、特别是国际税法学的研究,李刚博士一直在深入研究税法与私法之间的关系乃至税法学学科体系的现代化问题,周刚志博士则主要从宪法与行政法的理论视角研究财税法制。三位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但却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合作,展现中国现代财税法学注重多学科综合式研究的特色。
  其次,本书的撰写也是源于作者从事研究生有关课程教学工作的需要。目前厦门大学法学院为法学研究生开设了《财税法研究》、《国际税法研究》、《财政宪法》和《比较税法》等课程,为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开设了《税收法理研究》等课程,但却一直缺乏一本既能大体展现现代财税法学的理论框架且突出重点、吸取和反映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又能符合实际授课需要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用书。恰逢福建省和厦门大学大力促进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的立项建设,作为努力建设厦门大学财税法学学科和提高财税法课程教学水平的众多举措之一,三位作者共同策划合作撰写了本书。
  再次,李刚博士和周刚志博士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相继进入厦门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在廖益新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财税法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因此本书的撰写出版,也可视为是厦门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在财税法学领域合作研究的一项成果。
  最后,为了整合厦门大学法学院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的相关财税法学研究力量,发展厦门大学在财税法学科研与教学方面的优势与特色,经廖益新教授牵头组织,厦门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财税法方面的研究机构——“厦门大学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中心”,其成员除了法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有关财税法学与财税经济学学者之外,还聘请了税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和部分国内外税法学界的知名教授。本书作为该中心成立伊始推出的第一本专著,冀望能为中心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铺路垫石的引玉之效。
  在本书撰写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力求既充分反映近年来中国财税法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又适当体现各位作者的研究专长;在本书的内容结构体系上,我们力求使该书能够突破我国传统的财税法学教材编排体例,既能提纲挈领地概括表现财税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又能重点突出地展示现代财税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当然,因为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和篇幅的限制,其撰写内容无法面面俱到。而且,三位作者治学的思路互有差异,研究的进路和分析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书的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作者欢迎读者和学界同仁提出批评指正,俾便我们能进一步改进提高。
  本书的撰写分工如下: 
  廖益新:第八、九章
  李  刚:第三、四、五、六、七章
  周刚志:第一、二章
  从本书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可以看出,本书的研究撰写参考了大量台湾学者的文献,其中不少文献的获得利用,有赖于以下一些台湾学者友人的热忱相助。他们是:台湾大学法律学院的黄茂荣教授、葛克昌教授、黄士洲博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院长黄俊杰教授、廖钦福助理教授、辜仲明讲师。尤其是黄茂荣教授和葛克昌教授,总是及时地将其新作赠送作者,使本书的研究撰写受益非浅。借此书稿付梓之际,作者对上述台湾学者友情惠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研究撰写还受惠于三位作者各自负责或共同承担的有关科研项目的资助,这些科研项目包括:廖益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税收国际协调法律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电子商务的税收法律问题研究”和司法部委托的法学科研项目“国际税收协定适用的法律问题研究”;李刚博士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0批资助项目“公司税法律问题研究——以所得税法为中心”、厦门大学预研基金(后期资助类)项目“税法与私法关系总论研究”;周刚志博士主持的厦门大学预研基金(启动课题类)项目“分税制之宪法研究”。
  最后要感谢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主任胡华强先生及本书的责任编辑徐蕊女士,本书的出版和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作  者
  2007年5月
  
  
  
  
  





[编辑:李刚 2008-07-22 访问次数:19112]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