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 询 解 答
关于税法政策导向的反思

[来源: 厦门大学国际税法与比较税制研究中心]

李老师:

    您好,感谢你的教导,学生对于《税法》这门课程有些不成熟的反思,望百忙中为学生解答评析:

    纵观我国的税收政策,可以看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导向,就是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所谓“重点项目建设”。而这些项目指的是什么,就是那些最能拉动地方GDP增长的项目,那些钢筋水泥,那些高消耗、低利润、高污染的项目。从这些税收导向我们俨然可以看到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那就是,通过政府的“建设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而不是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虽然每年的GDP总量都有近10%的增长速度,这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10%的增长主要都是靠“基础建设”“建设投资”所拉动起来的,真正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营经济”“民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艰难的。对于这样的政策,地方政府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原因在于“政绩”的考量,每一个当政者都极力地想着在自己的任内拉动GDP的增长,想着如何创收。其中最快捷的办法,当然就是依靠政府进行所谓“公共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近30年的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导致了中国畸形的经济模式。那就是“二元经济”现象:就是部分“基础设施”部门投资过热,而民营经济过冷。而这些过热的部门浪费了大量的能源、污染了环境,换来的却是极低的利润。

    这样的政策导向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也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起码从表面上,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了30年。然而,这样的政策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我感到怀疑。这种政策导向发展到极端就是,政府为了其政绩所扶持的经济部门严重过热,而这些部门其实是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劣质部门”。而民营经济一片凋敝。居民的消费水平无法提升,中国出现“产能过剩”,最后中国经济只能依赖“出口”,一旦外国经济动荡,中国经济将面临崩盘。这次的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已经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转型。而中国的税收政策也应当适时调整了。那就是抛弃原有的扶持“公共基础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转而大力拯救“民营经济”。近段时间,在沿海地带已经有大量的民企成片的倒闭,我国政府却好像未见动静,这样的现象,对于整个民营经济,以及我们这样的待业大学生,无疑是悲哀的。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很不成熟也有些偏激,望老师多加批评,并告知您对此问题的看法。谢谢!

                                                                                                               学生:苏杜松

2008年12月16日

 

苏杜松:

    你好!来函收悉。

    你的思考有道理,也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但有一点就是,政策的转向需要时间和实践的验证,而且我们已经开始转向了,从我上课时提到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环保、节约能源等实施的税收优惠措施就可以看出来。

 

李刚

12月16日
[ 编辑:李刚 2008-12-16 05:01:46 访问次数:3446 返回列表]